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天,我们再聊聊蓝鲸游戏

微信110 2022-05-29

对于【蓝鲸游戏】,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,今天我们来谈谈它。


这个自俄罗斯传来的『蓝鲸死亡游戏』,或者说『蓝鲸自杀死亡游戏』,

打着游戏的旗号不断吸引年轻人参与,

然后一步步走上自杀道路,

让老师和家长们紧张无比,

在整个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

(百度百科对于游戏的简介)



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事情的传播路径



从5月10号开始,

以中青报的这篇报道作为正式切入,

"蓝鲸死亡游戏流入中国"的新闻报道开始接连不断,

引发了诸多讨论,迅速成为了热点话题。



在各个平台上,也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。


(百度搜索结果和百度指数统计)


在微信,"蓝鲸"和"蓝鲸游戏"也在上个月保持了相当的热度。

(微信指数统计)


可以说,在上个月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,蓝鲸游戏火速升温,至少持续了10天,保持了极高热度。

但这之后,在得到短暂的眼球聚焦后,热度呈直线下降,昙花一现般落幕。



事件从迅速升温到悄然无声,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?



原因可能是下面这三点:


1、这个死亡游戏的诞生有很强的本土特色,有特殊的产生背景,不太符合中国国情

“俄罗斯和北欧冬季长期不见光线,人体体表温度低,很容易诱发季节性抑郁,于是他们喝烈酒、大家斗殴,进行各种所谓的极限运动极限挑战来寻求刺激。俄罗斯和北欧很多国家,他们的文化根子里带有毁灭倾向的东西,比如连环杀人、社交杀人,这些也和纬度和气候有关。”这也是俄罗斯被称之为“战斗民族”的原因之一,俄罗斯人的个性大多数都是随心所欲,不受约束;而苏联解体等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动荡也加剧了这种极端性格的产生,“俄罗斯人他们没有过去的光荣可缅怀,没有未来的安全感可以期待。所以他们有时会以各种过激的、追求极限的方式来取乐。当没有安全感时,便会诉诸暴力”。


自苏联解体至今,俄罗斯青少年自杀率长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,其中因家庭矛盾及日常琐事导致的轻生事件占比超过了60%,此前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表明,对自杀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仍是社会转型和经济危机,以及被阻塞的社会上升渠道——这正是近年来俄罗斯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。(来自知乎)


2、对于蓝鲸游戏的流入,全社会高度重视,做了各种措施应对


首先是政府部门。各地政府都迅速开展了蓝鲸游戏的专项清查行动,努力消除潜在危害;网信办也联合相关部门,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违规网站进行了清查;


其次是各个网络服务平台方。

⊙腾讯安全团队启动相关关键词搜索屏蔽,并对疑似相关QQ群组进行处理。

⊙百度已经关闭“蓝鲸”、“蓝鲸游戏”关键词相关贴吧,并对相关联想词信息进行全网清查。还在蓝鲸搜索栏下方,放出了"请远离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活动"的提示;

⊙新浪微博也对相关账户和内容进行屏蔽、删除及排查;还有其他等等。


最后,和开头展示的那样,媒体的大量报道,在那段时间里这个名词几乎人尽皆知,都有了足够了解认识,形成了上下一致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动员能力。


3、在中国,它被玩坏了


话不多说,看几张图就明白了 。




正因为文化历史背景不一样,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不一样,所以蓝鲸游戏的自杀诱导属性和游戏规则,变成了各种调侃和演绎版本。当某种事物被人们文化消解后,其本来具有的意义,也就没那么重要了。


这时候,可能真的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也不大会去选择它,因为太low了。



那么,今天再提蓝鲸,意义何在?



一、探讨这个问题,要先想明白一件事:明知参加蓝鲸游戏的结果是死亡,为何还有青少年会趋之若鹜?


有观点认为,因为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,容易因为好奇被游戏吸引;然而一旦加入了游戏之后,由于游戏信息不能随意向他人透露,在游戏任务的恐惧驱动下,容易被“操纵者”利用恐吓洗脑,所以不得不继续玩下去.....


但大多数说法认为,这些参与者都是真的想要结束生命而选择加入游戏的;参加蓝鲸游戏的青少年,大多数生活坎坷,无论是在家庭或者学校都得不到认可和尊重;步入青春期的他们极度渴望独立、自由与认同,渴望从同伴和集体的认可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,容易误入歧途,把“蓝鲸游戏”团体当成了救命的稻草;加上青少年本身意志力薄弱,容易情绪低落,情绪控制能力差,“操纵者”就是利用他们低落的情绪煽动参加者,摧毁他们对生活的向往,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家庭、朋友、社会的负担,萌生了“他们的死亡对家庭、朋友和社会更有利”的想法”。


还有说法觉得是因为维特效应。歌德的小说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讲述了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。小说出版以后,引起了很大的轰动,很多青少年都模仿维特的自杀行为,这种模仿报道的自杀行为也就称为维特效应。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,所以无论是好是坏,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蛊惑而去模仿别人的行为;


其实这些都是兼而有之,而蓝鲸游戏的真正危害,也正体现于此:

它利用青少年的成长挫折感和好奇心,通过一步步的步骤分解,从反复练习实践自伤开始,不断提升参与者抑郁情绪、降低对于自杀行为的抑制、支配青少年具体行为,并最终植入自杀这个终极目标,将整个过程变的具象和可执行化。


1、要求参与者在凌晨4:20起床;据心理学家研究,这个时间段正是人一天中精神最脆弱的时刻。通过生理上的睡眠剥夺,增加了参与者的负面情绪,更容易让参与者焦躁不安;


2、看一整天恐怖电影;让参与者精神饱受折磨,不断在生理折磨的同时进行心理诱导和恐吓,让他们的精神防线不堪一击;


3、在游戏开始之前就收集参与者的真实姓名和家庭住址,甚至裸照,用以威胁中途想要退出的参与者,迫使他们因为害怕而不敢退出,不得不继续玩下去...


4、游戏难度由易到难,诱导参与者通过自残来寻求“解脱”,容易让参与者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,最后逐渐对自残的行为变得麻木不仁;


这种种的任务,无一不对参与者的心理起到恐吓和煽动的作用,更容易使青少年走上不归路。


二、蓝鲸游戏虽然不再构成大的威胁,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仍然需要重视


1、蓝鲸游戏基本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人人喊打,但还要警惕诱导自杀模式变种继续存活。

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,自杀也已经是导致15-24岁青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, 2014)。

虽然大部分网络平台都对相关行动群组做了关停,但可能有一些变种群组仍然在行动。


另外,有媒体报道说,继“蓝鲸”在多国被取缔后,日本青少年又开始流行起一个叫做“身体刺绣”的游戏,即使用缝衣针在自己的皮肤上穿针引线,刺出不同的图案,然后发照片到社交软件Twitter和Instagram上,而这一游戏也有可能也流传到中国。除了自杀,也要留意青少年的自伤行为,因为如果忽视,很可能非自杀性自伤会转化为自杀行为。


2、相比蓝鲸,高考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才更值得关注


高考对于每一位青少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而重要性伴随的就是高压力。考试结束,几家欢喜几家愁,有的发挥超常,欣喜若狂,有的悲观失落,烦躁自责,甚至自残、自杀、离家出走等等,各种心理问题“井喷”,几乎年年都有悲剧爆出。

今年也不例外,据媒体报道,高考首日,辽宁一复读生跳楼身亡。所以,相比外来户『蓝鲸游戏』,高考后更应该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疏导和关怀。


那么,这段时间,应该如何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?



  1. 建立正确的态度和认识,淡化高考失利影响。

    首先家长们自己先建立正确认识,别让自己的态度成为孩子的压力:不唯高考论,不过分强调一次考试的结果作用,并引导孩子积极面对考分,帮助考试失利的孩子尽快走出高考“阴影”。


  2. 让假期过的有意义一些。

    大考之后的适当放松是必要的,但更科学地做心理调整会对青少年更有帮助,莫使高考后的假期成为青少年的心理真空期。

    家长们别放任不管任由孩子疯狂放纵,最好和他们一起做个假期规划,劳逸结合,让假期过得既轻松又有意义。


  3. 帮助孩子用真实社交遏制游戏强迫症

    如果高考后太过于沉迷网络社交,那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,所以,多花点心思,让他们多和身边的同龄人一起活动,也可以有效避免了高考完变成一个胖子;


  4. 警惕青少年的异常行为举止,特别是自伤行为。

    发现孩子异常,及时心理危机干预,如果考试结果不如意,也多找些有趣的事情让他们转移注意力;发现极端行为,一定要第一时间从心理层面寻求原因和解决,避免家长式粗暴判决。也可以找些心理咨询师咨询,极端情况及时报警寻求警方帮助。 



总之,蓝鲸游戏背后的安全隐患,其实是部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和关怀缺失。

虽然目前在社会共同努力下,蓝鲸死亡游戏得到了有效控制,在微信上我们暂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此类行为,但是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疏导和解决,始终是需要继续重视的。

一哥希望蓝鲸这两个词,能早日回归到它的原义来。

(点击原文,了解真正的蓝鲸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